樊志源 始终做一个保持市场敏锐度的粤菜师傅

2024-05-07 15:03:13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4月刊  

  什么是粤菜的灵魂?

  在樊志源几十年的厨师生涯中,在正式的、非正式的场合中,他曾无数次面对过这个问题。他的答案始终是 :“妈妈的味道”。

  这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随粤菜席卷全国的势头北上谋生的厨师,称得上是身经百战。他是当下最典型的粤菜师傅,不止于粤菜而是所有菜系的—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烹饪技术培训,以精湛的厨艺赢得行业地位,后烹而优则经营,在市场历练多年,凭借敏锐的眼光、大胆的想法,带领团队创下自己的品牌。

  左手菜品,右手经营,厨师与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让他的思维极为立体,谈及菜系、人才培养、调味风格、管理,不是单向度的、平面的,而是始终立足市场,创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樊志源认为,只有了解市场,找准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及经营管理、菜单设计、出品选择、调味风格等。他经常说,“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打法,这是我们的经营策略。”

  “谈论菜肴一定与定位、经营和消费人群有关,这是无法避免的。”樊志源认为,作为当代厨师,如果不具备这种与市场接轨的能力,就没有市场敏锐度。“我们经常讨论活态传承、守正创新等问题,创新守正必须与当前市场紧密结合,绝不能脱离市场和当前环境,否则你如何生存?”

  时至今日,他依然不断地从市场上汲取各种养分,并观照自身。“别家的产品为什么卖得好、为什么排队?你就分析他的客源、产品结构等。”樊志源认为,像他这样的综合型厨师正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厨师,要有整体市场观,这也是他的职业观。


干炒牛河是每个 粤菜师傅必须掌握的一道小炒菜式。

  作为一个带领3000人的超大团队工作的领导者,樊志源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理念。时代的变化在餐饮厨师团队人才建设方面有着重的体现,无论是厨师的个人素质还是他们面对的大环境都与过去有所差异。

  樊志源认为,当下的厨师,已经不是将这个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需要培养他们对烹饪、对行业的热爱,技艺反而不是主要的,因为技艺可以学、可以通过系统的培

  训来获得,而“没有热爱,对这个职业没有追求,就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樊志源说,厨师做菜也要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现在市场上的调味品琳琅满目,你要从中为菜品找到合适的调味品一样,也要为自己的菜找到适合它的消费人群,扩大它的市场空间。

  有观点认为,追求市场会导致很多工艺繁琐的传统菜被淘汰掉,对此樊志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粤菜一向追求优质食材,而无论哪个年代的人吃粤菜,对于其味道都非常认可,但是将传统菜拿到现代餐桌上,需要问几个问题 :你的呈现感如何?你的故事感如何?“我们需要在一些传统菜品上附加文化属性,如果没有‘文化’,那么你根本无法做到给食客留下非常好的品质的印象。”

  老菜如何新做?樊志源的标准是一定要保持传统味道,但要有新的呈现。他的做法是,将菜品在后厨完成绝大部分工序,最后拿到现场进行操作,并在顾客面前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将老菜堂烹,会给顾客留下非常强烈的记忆。

  而关于美味的记忆,正如开篇所说,樊志源“固执”地认为“妈妈的味道”是粤菜的根,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回忆起小时候,虽然饮食并不

  高级,甚至有时称得上是简单 :一碗白碗,一匙猪油,几滴酱油,再打一个土鸡蛋,但吃得很踏实。多年来,他所做的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高度浓缩——“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并将这些有温度、有好味道、有记忆的菜品呈现在顾客面前。

  正是对“妈妈的味道”的执着追求,对童年那碗猪油拌饭的鲜香味的念念不忘,让樊志源格外注重酱油的质感。他认为每个粤菜师傅都离不开酱油,所以“酱油是一个爆发点”。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是他近段时间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对其鲜香与酱香的特质非常满意,“对于我们的粤菜小炒,它完全可以提升每道菜的感觉”。

  在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他现场制作了一道干炒牛河。

  这道粤菜中著名的小炒看似简单但着实考验厨师的功夫,成品要体现出河粉的干香、酱油的豉香、锅气的鲜香,以及诸般香味混杂在一起的融合之香,一上桌就先声夺人。樊志源认为,厨师做菜有时与中医看病一样,要讲究“望闻问切”,要将锅气、食材、酱油的特质结合在一起。

  此外,海鲜是他认为的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的另一绝配,烹饪技法则首推煎、焗。“头抽的颜色并不重,不会过多地改变海鲜的质地 ;而其鲜香味,又能将海鲜衬托得更加清鲜 ;煎与焗的特点是锅气突出,海鲜的鲜香与头抽的鲜香在出锅那一刻能得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4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