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画大师们的特别偏爱

2023-11-28 15:55:20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3年11月刊  
      萝卜是一种种植历史非常悠久的蔬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它口感爽脆,营养丰富,既可生吃,又能做菜,千百年来深受大众的喜爱。
      民间对萝卜的评价极高,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作为大众化食材,它也格外受到艺术大师们的钟爱,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等一众近现代顶级绘画大师,他们都曾描绘过各种各样的萝卜。在他们的画作中,对不同品种的萝卜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化呈现。
      其中,对萝卜感情最深的当数享有“人民艺术家”之誉的齐白石,他一生画过许多萝卜,而且大多是形态饱满的红皮大萝卜,这或许与他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有关。

齐白石作品《萝卜草虫》
20世纪4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作品《到头清白》
20世纪4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出身于贫寒家庭,13岁就成了木工学徒,在那个“糠菜半年粮”的艰苦岁月里,萝卜和白菜都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食物。外表鲜艳又能果腹的大红萝卜在幼年齐白石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成名之后,他仍念念不忘地说 :“菜根香处最相思。”早年齐白石也画过其他形态的萝卜。如有一幅画的是长柱形的白萝卜,构图十分别致。画中有一对半没于土中的萝卜,一上一下,相映成趣。两个萝卜均肥白粗壮,叶簇散张,呈现出一番有待收成之景象。
      如此将农田小景巧妙入图,反映的正是其儿时农村生活所见,流露的则是朴实天真的生活态度。齐白石还画过一幅《萝卜竹笋》,画面下方有四个冬笋,无论是用色还是用笔都相对潦草 ;而上方的两个萝卜,不仅色泽 鲜 绿,而且叶簇繁茂,显然倾注了画家更多的情感。难怪他在另一幅画作中会有这样的题跋 :“曾文正公云,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 ”原来在齐白石的心目中,萝卜白菜比满汉全席还要美味。
 

吴昌硕作品《青菜萝卜》
南通市个 艺术馆藏


张大千作品《萝卜白菜》

 
      在齐白石的画作中,萝卜与白菜也是经典组合。在他看来,肉色洁白的萝卜与白菜一样都是洁身自立的象征,画白菜萝卜图,秉承的是“清白传家”思想。另一方面,萝卜古称“莱菔”,与“来福”谐音,因此民间认为,常吃萝卜福气多多;而白菜则谐音“百财”,有聚财招财之寓意。将白菜和萝卜一起入画,既有招福招财的美好寓意,又能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清贫本色。
      这也正是齐白石菜蔬类绘画作品的魅力所在,因为描绘的都是像萝卜、白菜这样的日常所见之物,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积极热爱的真情实感,进而引发观者的共情与感动。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也特别喜欢画萝卜,而且也常常与白菜组合入画,这似乎与齐白石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他所画的萝卜作品中,形态也大多是圆润饱满的大红萝卜,让人一见就很有满足感。他在一幅“白菜萝卜图”中题跋曰“咬得菜根定天下”,足见萝卜在其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在另一幅“白菜萝卜图”中,吴昌硕亦有题跋:“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有一次,诗友沈石山向吴昌硕索画,并特地叮嘱要画日常蔬菜,原因是 :“真读书者,必无封侯食肉相,只咬得菜根耳。”吴昌硕深表赞同,遂在画上题曰:“咬得菜根坚齿牙,面无菜色愿亦足。”他还曾说 :“葱蒜鱼肉损肝肺,咬之不厌唯菜根。”亦曾作诗道:“秋霜入菜根,菜根始得肥。
     菜根常咬能救饥,家园寒菜满一畦。如今画菜思故里,馋涎三尺湿透纸。菜味至美纪以诗,彼肉食者鸟得知。”
     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之一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也创作过很多有关萝卜的画作。但与吴昌硕、齐白石画风不同的是,他所画的几乎都是外形玲珑可爱的
“杨花萝卜”。其个头要比一般的红皮萝卜娇小许多,直径仅两三厘米,肉质也较为细嫩甜脆,故又称“樱桃萝卜”。
      杨花萝卜得到张大千的钟爱,一方面是因其出身于书香门弟,家境优渥,自幼就无须为温饱犯愁。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位美食家、烹饪大师,曾自我评价“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徐悲鸿也曾在《张大千画集》的序言中称其“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食待客”。自然,张大千对萝卜食材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杨花萝卜不仅外表小巧灵秀,口感脆甜,味道更是出类拔萃。尤其是与河蚌一起炖汤,汤色诱人,萝卜酥糯,令人欲罢不能 ;而直接生吃,一口一个,鲜香清脆,难怪张大千在一幅画作中题款褒赞它“甘脆不减哀家梨”。
      在张大千的笔下,杨花萝卜成双成对,姿态各异地向世人呈现清新可人的魅力。一幅幅“杨花萝卜画”在尽显张大千用笔灵活、生动高超的画艺的同时,也散发出一股清新脱俗的雅致气质。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还有一幅《蔬果图》传神地描绘了四种形态各异的萝卜,让人一眼就能辨别出它们。最有意思的是,在这幅中张大千还题有一首小诗——白蒻洗春泥,松松嚼脆梨。不须抛翠叶,留作瓮头薤。意思是外形如洗尽春泥的白藕,而口感则像脆梨般松脆,绿叶还可拿来制作腌菜。全诗虽无“萝卜”二字,却通过假借他物,将萝卜的形态、口感和用途描写得非常鲜活。

潘天寿作品《萝卜荸荠图》
直径45厘米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藏

 
      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作品以新奇的布局、雄健的笔力和磅礴的气势见长。他创作的《萝卜荸荠图》亦是如此,作品用独具匠心的构图描绘了一个大萝卜和两个小荸荠。画中的大白萝卜仅用了两条轮廓线的白描手法,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肥硕壮实的形态;左下角两个荸荠的浓墨细节,又与右上角大白萝卜的缨叶形成呼应,与白萝卜的那段空白相映成趣,巧妙的虚实处理加之恣肆淋漓的笔法,趣味横生,既抽象又传神。不仅反映出潘天寿的艺术品位,更在无形中传达了他对萝卜的欣赏。
 
陈博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曾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


 
本文节选2023年11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